促进绿色生态水网建设

撰写时间: 2018-01-09 文章作者: 文章来源: 珠海特区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绿色生态水网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感的民生工程。湿地是建设绿色生态水网的重要内容。为更好地探索湿地生态保护、生态水网建设新举措,市政协副主席潘明带领人资环委课题组历时半年深入调研,于近日形成了《构建珠海湿地生态保护体系促进绿色生态水网建设》专题调研报告。报告建议从完善湿地公园体系和管理制度、提升湿地环境和品牌效应、加大资金投入和宣教力度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珠海湿地生态保护和绿色生态水网建设成效,充分发挥其社会综合效益。
  保护恢复与合理利用并举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对生态环境起着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等重要作用。加大生态湿地保护和恢复力度,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举措。
  市政协人资环委调研发现,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珠海湿地生态保护和绿色生态水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至2016年底,已建成湿地自然保护区4处、湿地公园7处,河网水系布局初步形成,水体保护利用日益被重视,水质安全保障得到加强。与此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理念相对滞后等原因,湿地生态保护和绿色水网建设方面仍有许多难题亟待解决。
  强化湿地生态保护,离不开湿地法制建设等相关机制体制的完善。调研报告建议珠海结合本地实际,尽快出台我市的湿地保护条例,明确相关重要内容:将湿地保护管理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清晰界定林业、国土、农业、环保、规划、财政等各部门职责;禁止在自然湿地范围内猎捕、采集受保护的野生植物、捡拾鸟卵、倾倒固体废弃物等行为;对违法行为采取更严厉的处罚措施,加大依法保护湿地的力度。
  湿地公园建设是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调研报告认为,我市可充分借鉴浙江、上海的保护利用结合、重建恢复并举理念,加快构建由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及其它滨海湿地构成的多功能、多层次的保护体系,合理布局湿地、水网走向,做到使用与保护相结合,全面提升湿地科学规划、管理和建设水平。
  建设水源保护性湿地公园是报告提出的亮点建议之一。调研报告建议珠海积极借鉴浙江嘉兴通过打造城市水源生态湿地,实现湿地水系小循环以净化水体的经验,在我市城市饮用水源的重要取水点竹洲头泵站附近进行区域规划和设立水源保护性湿地,与湿地公园建设有机结合;在广昌泵站周边建设全封闭的人工湿地,使西江来水经湿地净化后再进入水厂和各大水库;在广昌涌汇入西江的三角地带建设翡翠洲湿地观鸟公园,同时兼具水质净化及生态环境改善的功能。
  湿地与生态水网建设相结合
  水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控制要素,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调研报告提出,要将湿地与绿色生态水网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制定水网绿化美化详细方案,按步分片实施,最终形成全域绿色生态水网大格局。建议先行重点建设生态水网的五个特色片区:南湾片区(重点是前山河流域,建立水源性保护湿地)、斗门片区(重点是黄杨河流域,建设农耕渔牧式河网湿地)、横琴片区(重点是天沐河流域,建设生态文化与科普摄影创作基地、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金湾片区(重点是金湾航空城湿地公园,建设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休闲湿地、滩涂湿地于一体的综合湿地群)、平沙片区(重点是台湾农业创业生态园,建设花卉、水果特色岛)。
  水系贯通与污染治理是绿色生态水网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报告建议新建、改建、增设泵站及疏浚贯通工程措施,实现大河与小河连通、小河与小涌连通、小涌与湿地连通。加快湾仔连屏涌、南水镇南水沥等河涌的清淤疏浚、金湾大门口水道的引水河道清淤和鲫鱼涌水闸的修复,落实高新区上栅排洪渠、斗门新青工业园排洪渠的调水补水长效措施。强化河长制的责权利,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整治黑臭河涌和排洪渠等水体。理顺排水管网管养体制,全市统筹、市财政为主,加大管养维护投入力度。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大力推广与村级排污设施相结合的人工湿地。严格入河(湖)排污口管理,对全市主要河流及湖库设置入河(湖)排污口禁止区、严格限制区、一般限制区。积极申请国家农发行水系综合治理专项低息融资贷款和国家专项基金,运用PPP等多种模式发挥市场和社会参与污染治理的作用。
  调研报告还建议加快生态堤防的建设速度,提高城市抗击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湿地环境保护宣教力度,开展湿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候鸟生态廊道;推动淇澳国际生态岛规划建设,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科研协作与交流,提升珠海生态旅游发展水平;建立湿地生态考核指标体系,明确湿地生态补偿类型,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